自烘:大約是2000年前後,由網路論壇(爾灣、貝拉、Ptt咖啡版等等)的討論,由咖啡玩家領頭,掀起了一波新鮮自烘的風潮。如1999年在國父紀念館附近開設的La Crema及後續的Coffee Lab咖啡實驗室。而在義式咖啡的靈魂「Espresso」的供應上,則多採能榨取出更多Crema、風味更濃郁的Ristretto為主。其中在2001開設的黑潮,則喜以拉霸機供應以進口豆烹煮的Ristretto。
單品:同一時期也有些店家,在全面倒向義式咖啡的市場中,重新擁抱日式賽風烹煮的單品黑咖啡,如1999年的瑪汀妮芝、George House,還有2000年的哈亞咖啡。這一路線的插曲是,麝香貓咖啡也在這時流行起來,雖說後來引發不少爭議,但在某層意義上,或許也能視為如今精品咖啡講究「後製」手法的一種變形。
淺焙的開端:雖已講究自烘,不過這時期的咖啡無論義式或賽風普遍仍以重焙為主。直到2007年,由標榜只賣極淺焙酸咖啡的Coffee Sweet逐漸點燃淺焙咖啡的風氣,另一名低調的名店則是早在1994年開設於仁愛路的夏洛特咖啡,亦是甚早鑽研淺焙。
賽事:此時期另外一支對後進咖啡業造成莫大影響的,便是由2004年創立的Gabee.,連年拿下咖啡吧台賽事的冠軍,並代表台灣接軌國際賽事,開闢了咖啡賽事選手的道路、並藉由一眾選手與國際評審的養成,促成了台灣區各種咖啡賽事的茁壯。另也因咖啡拉花的漸受注目,吧台後進們在奶泡的處理上,也漸從90年代的乾奶泡,轉往流動性較佳的濕奶泡為主。
另,於03、04年相繼開設的湛盧與爐鍋咖啡,也都從一開始的小型獨立咖啡館,逐漸茁壯成連鎖型的店家。